笔神作文

九月

高一 叙事 1170字
2020-08-30 21:41:14

凉风不断掀着窗帘,又安排白云和飞鸟的雅聚与送别。

父亲和我站在窗前,诵唐诗,吟宋词:“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然后指着空中那排雁阵说:“爸爸希望你像大雁,有追求,又有回归。”“爸,我应该是一个大鹏,‘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’。”他没说话,长久地目送雁阵消失在遥远的天际。那是秋日的九月。

驻足学校操场,视野开阔,涌动着一种特别的期待。仿若大雁初次离巢迁徙,终于可以自由呼吸了!去年九月,我迎来了高中生活的第一次住校。相比父亲的惴惴不安、严阵以待,我这只大鹏鸟,翼若垂天之云,已经跃跃欲试,振羽高飞了。

不去做那大雁吧,还得调整队形,还得信息通联,还得定期归巢……麻烦!

唉,没想到,每天打开手机,五分钟之内,必定会响起催促的铃声。轻叹一声,按下接听键,传来一声短暂而急促的“喂?”浅浅地回一句:“嗯。”便听到话筒那端,似是长舒一口气,却没了下文。半晌,父亲才支支吾吾地问:“今天过得怎么样?”“今天晚上吃什么啊?”“不知道,一会儿去食堂看看吧。那我去吃饭了。”待我要挂电话,他的语气忽然又急促起来:“这么快?”天天如此,雷打不动啊!我突然一下子痛恨起手机这高科技发明来,眼前浮现出的是古代的驼铃、孤灯,以及诗人们书写羁旅行驿的若干诗篇。

唉,我这大鹏啊,起飞就如行蜀道般艰难吗?我无奈,就把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作为“座右铭”以自勉,并开始躲避周末回家的嘘寒问暖,躲避每天催命般的铃声。父亲好像开始意识到,他的大雁观在我这里严重受挫了。

周日下午,他送我坐班车,替我将沉甸甸的箱子放好,又一言不发的站在原地。“你先走吧。”我说。父亲一愣:“那我走了。”我踏进车门前,目光一转,却发现公交车站牌旁边,父亲半侧着身,转过头来,脖子抻得很长,在发呆。

又是一个周末,回家,开门,厨房中传来切菜声和父亲的一句:“回来啦?”“嗯。”匆匆应了一声,便快步走向书房。“刚买了石榴,你——”“砰!”关门声打断了还未落下的话音,连带着言语间有些凝固的笑意一起关在门外。半晌,厨房里又传出了切菜的声音。

坐在书房,目光扫过写字台上半开的本子,里面夹着一支笔,没盖笔帽。随意一翻,原来是父亲的日记。“今天又送她去坐班车了,只是看着背影,就感觉,孩子长大了,却离我越来越远了……”“我想让她像大雁那样,既可以自由翱翔,又记得归巢……”“‘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’孩子再大,在父亲眼里也是孩子啊!那份牵挂只有他们做了父母之后才会体会到吧。”“就让她做大鹏吧。孩子,张开翅膀,但是,大鹏高飞,‘去以六月息者也’,我们愿做那六月的风!”

轻轻合上父亲的日记,一泓咸涩溢满眼眶。龙应台说:“所谓父母,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,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。”读她的《目送》,我一直把这句作为名言警句记在摘抄本上,但真正的理解,却是在父亲千篇一律的絮叨声中。我们读名著,背名篇,谁想过父母就是一本品不尽的名著呢!父亲的《目送》篇,可能没有龙应台的高大上,但谁又能否认他在书写一篇最耐读的《目送》?

我总认为青春是自由的,是叛逆的,是诗和远方,没想到父母就是一首诗,就是我们的远方。去试着解读这首诗,懂得这首诗的内涵,才是青春走向成熟的表现啊。该翱翔时翱翔,该归巢时归巢,我真的应该学学大雁了。

起身开门,父亲正从厨房走出,他系着围裙,拿纸擦干手上的水,手里是一半晶莹剔透的大石榴。他冲我笑,问:“石榴切开了,吃吗?”

“嗯。”我把石榴籽含在嘴里,呵,真够味儿!